刘邓大军选择孙口为中心渡口原因初探

2020-07-15 来源:岳耀喜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17269

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只要对弥漫着重重烟雾的历史,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总会在恢复其本真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并给今天的人们以启迪。本不出名的台前县孙口渡口,因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以此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揭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序幕,而闻名全国。57年来,前来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刘邓大军为什么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一、选择孙口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中心渡口的历史背景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连同地方武装共计112万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被迫改变战略,调集70万人向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中原地区,则利用黄河归故将冀鲁豫解放区分离割开,以水代兵,阻止刘邓大军南下。 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进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争取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早日取得胜利。为此,制定了“两翼牵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计划,要求“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邓小平语)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务于1947年7月以前,在西起濮阳县聂固堆,东至东阿县张秋镇沿黄300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黄河,实施战略突击,发起鲁西南战役,从而迈出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第一步。在刘邓大军渡河前夕,国民党政府仅在黄河南岸构筑了滩头阵地和野战工事,用两个师扼守河防,另外,摆一个师在祥地区机动,兵力薄弱。刘邓首长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巧施计谋,一方面把12万大军集中在自己身边,而让太行、冀南军区部队发起豫北攻势,与敌人周旋。同时,让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攻,以转移敌人视线。另一方面,夜以继日地筹备渡河前的各项工作。

二、选择孙口作为刘邓大军渡河中心渡口的历史必然

首先,从地理看,孙口位于台前县城东南,此处黄河是由豫北平原进入山东丘陵地区的过渡带,河床较窄,河势稳定,易于渡河,为黄河中下游的水路要冲,是联接鲁西南和鲁西北的交通枢纽。

其次,从军事上讲,孙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寿张、阳谷、东平三县地主武装——民团驻防于此。日军占领寿张后,伪县公署亦派兵扼守。刘邓大军渡河前夕,孙口北靠冀鲁豫解放区,东不足50余里紧连泰山余脉丘陵地带,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这里既是国民党部队北渡黄河进攻解放区的咽喉,又是刘邓大军实施战略反攻,南渡黄河,经略中原的战略重地。

第三,牢固的群众基础为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中心强渡黄河提供了保证。台前县境是革命老区,自1932年7月开始有党组织活动以来,一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台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地浴血抗战,革命思想觉悟高。1944年12月台前全境解放后,寿张和张秋两县领导人民先后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奸诉苦运动和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倒粮回地,斗争地主分浮财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解放区的经济有了大的发展,具备了解决军需的条件。同时,翻身农民在“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家乡”和“保田、保家、保命”的口号激励下,掀起了参军热潮,涌现了集体参军,妻送郎,父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典型。1945年8月至10月,寿张县青年近3000人参军 入伍。1947年春,寿张县有3000人,张秋县有2000人参加晋冀鲁豫野战军。

与时同时,寿张、张秋县委领导开展的县、区、村三级政权建设,从组织上提高了战斗力,巩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开展联防反特保边区活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破坏活动,维持了解放区的社会秩序;1947年6月10日至7月上旬,组织数万民工胜利完成修复黄河大堤第一期工程,打破了国民党企图利用“黄河归故”,水淹解放区的险恶目的,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选择孙口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与台前人民群众卓有成效的支前工作密不可分

首先,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黄河河防指挥部开展的各项工作。为了保证对大军渡河前战勤准备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1947年2月,冀鲁豫军区成立了黄河河防指挥部,下设政治处、作战股、供给股、航管股。司令部设在长刘村、孙口村。寿张县委配合黄河河防指挥部发动群众,将县境各个渡口船只集中修补、隐藏,并先后兴建十里井、林楼、张堂、孙口、毛河(后移陈楼)5处大的造船厂,沿黄10里以内的群众主动把自家的大树砍伐,奉献给造船厂,共造120余只大船。同时,为了确保大军安全渡河,黄河河防指挥部组建了2300多名水兵武装,共编5个大队,其中四大队防驻孙口,水兵们昼夜苦练划船、隐蔽抢救、游泳等技术。另外,沿黄8里以内的村庄群众直接归黄河河防指挥部调遣。

其次,县河防团的成立,加强了黄河河防斗争,保证了支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947年春,黄河归故后,为防止国民党武装、特务及还乡团等越河侵扰破坏,保护解放区的安全,寿张、张秋县分别组织了河防团。河防团以各县武装为主组成,团下属营以区为单位组成,连的组织由抽调的村干部组成,县长兼团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团部下设政工室、参谋处、供给股等,河防团为民兵武装 。寿张、张秋两县河防团6000余名民兵日夜固守在长达50公里的河防线上。河防线上挖有交通沟、盖沟和个人掩体,一里布防一个班,在重点地段设防,与敌人隔河相持,并不时还击河南岸来犯之地敌。黄河河防指挥部与寿张县、张秋县河防团实行军民联防,形成了攻不破的百里防线。

第三、全民动员,大打支前准备工作的“总体战”。除上述支前工作外,1947年上半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台前人民在寿张、张秋两县县委的领导下积极为驻军腾房,安排后方机关、做鞋、磨面、运送粮柴物料,组织了担架团、儿童团、姊妹团等,男女老少,不分彼此,全力投入到支前工作中。人民群众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支前”的口号鼓舞下,为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中心强渡黄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当时群众支前有关具体情况资料难以查找,但从河南档案馆中查阅的寿张县从解放战争开始到1948年底的有关支前数字可以充分证明,此简要摘抄如下:1、全县地方支差:复堤44359人,工数345089个;挖河20129人,工数53822个;防洪43079人,工数205164个;抢险4039人,工数17137个;修码头11522,工数38322个;修路16574人,工数30504个;拉船27002人,工数63902个。2、全县村内勤务:碾米132846人,工数153104个,牲口数129511;磨面74767人,工数109309个,牲口数71342;缝军衣做军鞋人数30916人,工数97437个。此外,还有战勤支差、带路、送信、站岗放哨、医院驻村零差、武装护仓库等不计其数。

总之,选择孙口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有党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反攻的宏观决策背景,又有孙口作为黄河中下游一带水路交通枢纽位置优势的客观原因;既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更有台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历史和当时的现实诸种条件的有机结合,使孙口恰好处在这个结合点上,因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选择以孙口为中心,成为客观必然。

  (原载2004年1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丰碑永树冀鲁豫》)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www.tqsz.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前史志办 版权所有 台前政府部门主办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4984945000-1号 网站标识码:78974859640001 技术支持: 河南熊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管理: 台前部门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协调电话:0393 - 3333833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