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台前
一、毛泽东接见刘传友、刘秀印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农村,本计划视察寿张县,但因连日大雨,道路泥泞无法成行,寿张、台前与毛泽东主席失之交臂。改为在济南接见县委书记刘传友、全国劳动模范台前农业社社长刘秀印。
1958年8月16日,毛主席在济南西郊车站接见全国劳动模范、台前农业社社长刘秀印
9日凌晨,专列抵达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省的各项工作情况。在汇报中,毛泽东就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强调部署各项工作必须通过群众鸣放辩论,他说,计划、指标不经过群众辩论,主意是你们的,辩论后,群众自己是主人了,干劲自然更足。毛泽东强调领导必须多到下面去看,以便帮助基层干部总结经验,就地进行指导。当省委负责人汇报说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不要搞农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政府合一了,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寿张县商业局用汽车运肥支援农业生产
寿张县马楼公社社员搞熏肥(孙学清 徐达 摄)
寿张县委机关干部在台前大队实验田运送肥料(1958年秋)
寿张县洪峰农业社翻淤压沙
下午3时,毛泽东在省交际处一号楼会议室召集省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聊城地委书记朱永顺、寿张县委书记刘传友、寿张台前村支部书记刘秀印座谈。朱永顺汇报了聊城地区的工作,当谈到聊城地委在寿张县关门口村召开全地区县、区委书记参加的现场会,学习参观和推广该村大搞“人造肥”的经验时,主席问:“什么?什么叫人造肥?你详细地讲一讲。”朱永顺告诉主席,“人造肥”是当地农民自己叫起来的,合作社在村头地边挖一定大小和深浅的土坑,将人畜粪便和田间路边的杂草、农作物秸秆掺在一起,加上一定比例的土和水,密封沤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变黑、发臭的程度后,便可上地。每亩地施上十多车这样的“人造肥”,可增产粮食二三十斤,丰产田里增产更多。接着毛主席就给大家讲了一大段关于有机质肥料的科学知识。讲了人的粪肥含些什么成分,牲畜粪便含些什么成分,鸡鸭粪便含些什么成分,经过沤制后发生哪些变化,产出些什么新成分等等,讲完后主席说,“你们可以让农业科学部门化验一下。”刘传友汇报了寿张县的工作。他“口吃”较重,主席听得很吃力,但仍坚持倾听。大约十多分钟后,毛主席把目光转向了朱永顺,摆摆手说:“你!你来,你给我当‘翻译’。”大家都笑了,刘传友也笑了,毛主席更是笑出了声。刘秀印简单汇报了他们村大搞丰产田的情况。工作汇报的中心都是围绕如何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粮食指标(黄河以北亩产400斤)和棉花指标;如何按照农业八字宪法要求,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如何大搞养猪积肥,以及如何加强防洪确保黄河和漳卫运河安全等等。主席认真地听汇报,有时拿起铅笔作记录,并多次插话和提问。当汇报到打井下泉提取深层水时,主席问下泉用什么材料;当汇报到扩大东阿、齐河两县虹吸引黄灌溉面积时,主席问虹吸引黄能不能代替打井;当汇报到深翻土地、翻淤压沙、翻沙压淤改良土壤时,主席说:“淤土掺上沙土,就不板结了。”当汇报到集中产棉区临清县老赵庄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粮棉双高产,1957年皮棉亩产73斤,粮食亩产478斤,提前实现《纲要》规定的黄河以北粮食亩产400斤指标,不但向贡献大量皮棉,而且做到粮食自给时,毛主席说:“粮棉双增产,很好。”当汇报到聊城地区计划扩大引黄灌溉面积,除扩大已建成的位山、艾山、官庄、南坦、王家窑、大王庙等处虹吸引黄灌溉面积外,正在突击修建东阿县位山引黄闸工程,争取当年完成第一期工程,扩大灌溉面积200万亩时,主席听了很高兴。这样既利用地下水,又充分利用地上水,实现了“双保险”。主席一边点头、一边说:“‘双保险’这个办法好!”
二、毛泽东主席谈寿张的来历
1951年6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丰泽园款待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部长司洛路。
寿张县城北城门楼(20世纪30年代)(威廉·史密斯 摄)
开始吃饭时,毛主席和彭真、罗瑞卿等一一同司洛路碰了杯。毛主席也很高兴,一边喝酒,一边操着很浓的湖南口音,不停地向司洛路询问。
毛主席问:“你叫司洛路?”
司洛路回答:“我原名叫司泽霖,参加工作后改名叫司洛路。”
“你们那里的地委书记是谁?”
“叫王维群。”
“你们地委管哪些县?”
“有冠县、堂邑、莘县、聊城……”
“寿张县归你们地委管吗?”没等司洛路说完,毛主席接着问。
“归。”
“你知道为什么叫‘寿张’吗?”
司洛路没想到毛主席会提这样的问题,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司洛路到聊城地委工作刚刚一年多时间,对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地名的来历了解得就不够详细了。主席问这方面的事,不讲又不好,他只好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寿张”的民间传说告诉毛主席。
“相传,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县令姓张。他在任职期间,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安抚百姓,把这一带治理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机,深得百姓的爱戴。在他六十岁生日时,百姓们书写了‘寿长’二字送去表示祝贺。不久,这位县令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百姓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他,便取‘寿张’为这个地方的县名。”
听了司洛路的讲述,毛主席摇了摇头,他随手点燃了一支香烟,慢慢地吸了几口,然后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有关“寿张”的传说:
“寿张县,原来叫寿良县。唐朝出了个女皇帝叫武则天,相传她有一个丞相姓张。这个丞相过九十岁生日时,武则天给他贺寿,把一块地方给了他,这个地方就取名叫‘寿张’。”
毛主席讲完后,大家都会意地笑了。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镇压反革命的事情,司洛路都一一回答。
毛主席还问道:“你们那里在抗战期间有一大片‘无人区’吗?”
“有!”司洛路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毛主席及在座的领导人讲述了鲁西北“无人区”的情况。
1942年至1943年上半年,由于日伪残酷地实行“三光”政策,加上老天大旱,整个鲁西北出现了大面积的灾荒。仅冠县、堂邑、聊堂县就饿死10万多人,在以桑阿镇、辛集、堂邑南部为中心的茫茫大地上,尸横遍野,户无炊烟,狐兔出没,一片荒凉,形成了涉及莘县、冠县、聊城、堂邑等县的大面积“无人区”。鲁西北地区的抗日军民遇到了难以言状的困难,工作人员只能以糠菜、树皮、草根等物充饥。在农村,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地方出现了“早死有人埋,晚死无人抬”的现象。
司洛路接着讲述道:“灾害发生后,在鲁西北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成立了救灾委员会,派出了救灾工作队,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进行赈济,并组织以互助为主要形式的‘以工代赈’,招抚大批流亡人口回故土生产和移民垦荒,制定回赎政策,解决阻碍发展生产的一系列问题,焕发了群众抗日的热情和生产自救的积极性。至1943年秋,抗灾救灾取得了初步胜利。”
听了司洛路的介绍,毛主席的心情显得很不平静。他一再叮嘱司洛路:“你回去以后,向那个地区的广大群众讲,就说我很关怀他们!”
毛泽东主席对寿张县的来历的说法虽然不是十分确切,但也显示了主席对历史文化的涉猎广泛和对寿张台前历史的关注。
资料来源:2013年01月08日 《大众日报》
2013年12月30日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内容编者有删减)
-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台前县历史第二卷
- 下一篇:一张寻找了八十三年的烈士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