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 

       寿张县是革命老区,人民经过土改后,分得土地,成了土地主人,生活一天 天好起来。但是,这时候的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单干,所以农忙时各家都感到劳 力不足,牲畜农具缺乏,不能适时耕种收割,对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了限制, 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日子就更难过。广大农民仍不能彻底摆脱贫困。

       1947 年秋季,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愿两利,等价交换”的原则下, 开始成立临时互助组,这种临时互助组,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 织,是为了突出解决出战和生产的矛盾而组织的临时性互助组。它虽是临时性的, 但在发展生产上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临时互助组,只能解决农忙时困难,不能较高地提高产量,也不能很好地搞 副业。只有把临时互助组进一步转变为常年互助组,才能比较合理分配劳力,发 展农副业生产。党和政府根据农民这一要求,及时领导全县农民,由临时互助组 向常年互助组转变。常年互助组开始记工分,在劳动、分配方面比临时互助组更 合理,在组织农副业生产方面也更有利,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例 如:打渔陈村吴月春互助组,于 1948 年秋后由临时互助组转向常年互助组,全 组共 5 户、19 口人,男劳力 2 个、女劳力 4 个,有地 59 亩、牛 2 头。1949 年秋, 黄河决口,汛滥成灾,村中农民四处逃荒,该互助组一面组织男劳力出外经营副 业,一面组织女劳力在家纺织、磨粉。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0 年 4 月,7 个月共 挣红粮 6000 余斤,不仅全组安然渡过灾害,而且,到收麦时还剩有 200 多斤红粮, 充分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因此,该村已经退组的陈广增又要求加入互助组, 该组由 5 户很快发展到 12 户。 

       由临时互助组转向常年互助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一段先进与落 后的斗争。例如,打渔陈吴月春互助组,在转常年互助组时,就有几户土地多的 农民不同意转,嫌不随便,怕吃亏,结果退了组。后来,经过党对“互助合作优 越性”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看到常年互助组能合理的分配劳力,农副业一齐搞, 防汛生产两不惧,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受到事实教育,才 渐渐打通思想。同时,县委结合当时的抗美援朝,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爱国丰产 运动,通过评比、丰产竞赛,促进了互助组发展;开展镇反运动,把潜伏在农村中的反革命分子,逮捕法办,安定了农村社会秩序,为互助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1952 年,全县常年互助组发展到 15145 个,入组农户 89584 户,占总农户 的 61.5%;粮食平均亩产 188 斤,比 1951 年增加 38 斤;县里组织举办 3 次农业 技术训练班,训练 3400 多名技术员;建立 12 个技术推广站、25 个技术小组;打 井 7638 眼(含原有 5203 眼)。随着互助合作的发展,农产量提高,农民生活得 到改善,1952 年,全县平均每人占有粮 5184 斤,比 1951 年每人占有粮 3791 斤, 增长 1393 斤。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的建立和发展 

       互助组的建立,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好处,农民生活提高不少。可是,这种提 高是有限的,因为互助组不能把更多人组织在一起,不能更好统一经营管理,使 生产发展受到阻碍。 

       中共中央看到当时的互助组已不能适应农民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于 1952 年发出“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各地开始试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 产合作社。为了取得办社经验,树立榜样,县委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台前、夹河等 6 个基础较好的骨干较强的常年互助组,建立第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在 其他各区选择试点试办。在建立这几处基点社的过程中,发现绝对多数贫农、下 中农都十分欢迎转社,只有少数思想落后的富裕中农不同意转社,经过教育,算 增产账,说明土地入社能因地种植,多增产粮食;有了公共积累,能多养猪积肥; 土地多的、少的都不吃亏,才打通了思想。 

       1953 年 2 月 15 日,中央在经过此前一年多的试行并作若干修改后,正式公 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这个决议的公布,表明中央在互助合作运 动的指导思想上仍以巩固发展互助组为主,同时有控制地在各地发展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0 月下旬,中央召开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 订全国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计划。1953 年 12 月 16 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党领导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 经验,确认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社 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农业合作化必由之路。它标志着全国互助合作运动重心 开始由巩固发展互助组转变为有计划地全面发展初级社。 

       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地委指示精神,大办初级社。1953 年领导全县人民, 在常年互助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 1952 年县委试办 的 6 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在 1953 年都获得粮食增产,显示了合作社比互助组更 加优越,因而,激发了各村互助组转社的积极性。1953 年,经县委批准,初级生产合作社达 92 个,入社农户 1077 户。另有未经批准的“贫发社”百余个。 

       虽然初级农业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它在合作化道路上,却比互助 组大大进了一步。它实行土地入股、牲畜、农具折价归公,因之可以将社内土地 统一经营管理,可以因地制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又可以统一安排劳力,使农副业 生产得到相应发展。初级合作社人多力量大,有条件战胜自然灾害,获得粮食大 丰收。例如,夹河洪峰农业社 28户社员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翻地与盖沙、大战沙荒, 使 400 亩沙荒变成良田,28 户社员增加了收入,1955 年每亩平均增产 1 倍以上, 每人平均收入 521.5 斤,卖余粮 7300 斤。社员反映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 翻身当家作了主,地主也增加了收入。” 

       就全县统计:从粮食产量上看:1955 年,每亩产量 217.3 斤,比 1952 年互 助组时期每亩产量 188 斤,增长 29.3 斤。在副业生产方面,1955 年获利 1720 万 元,比 1952 年 1100 万元,增长 56%;农副业总产值 1955 年为 7117 万元,比 1952 年 5238 万元,增长 36%。在社会购买力方面,由 1953 年每人平均 16 元, 到 1955 年每人平均 31 元,增长 93.7%。 

       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同一切反对分子和各种保 守思想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如二区刘口村汉奸土匪刘同祥挑拨中贫农关系, 制造矛盾,拉拢落后群众,排挤贫农出社 4 户。二区大李庄村富农李保瑞在牲口 草内掺铁钉,喂死五头牲口。也有部分思想落后的农民偷卖自己的土地,害怕土 地成了公家的,得不到任何报酬。党针对当时的情况,首先在自己的队伍中进行 农村前途教育,使党内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在群众中宣传党的互助合作政策, 总结几年来在生产上所取得的具体成绩,引导农民回忆过去,从而解决了某些农 民的入社思想顾虑。对于那些不满地主和一贯与人民为敌的坏分子,进行严肃处 理。这样,党的合作化政策才得到顺利贯彻,特别是当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的具 体成绩,才完全消除了过去的怀疑,纷纷要求入社,并赞扬合作社说:“合作社, 真是好,收入大,产量高,单干实在比不了”,又说:“合作社,力量大,天灾 人祸都不怕,单干力量小,一点灾害抗不了。”社员们看到入社后的好处,从心 里感谢共产党,他们编了这样的歌: 

人翻身,地翻身。 

合作社,挖穷根。 

共产党,亲又亲。 

比爹娘,强十分。 

       这个时期的农业合作社以共同劳动、计工计酬、集中经营、统一分配为主要 形式,一方面注重了小农经济的习惯,一方面又把模仿苏联集体农庄形式作为农业改造的目标。合作社发展后,向个人和组进行包工包产,原则上坚持集体劳动 和集体经营。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 年 8 月 1 日至 4 日,县委召 开区乡干部及部分村支书参加的会议。与会人员学习中央所规定的《依靠贫农, 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富农剥削》的阶级路线,以新的观点立场检查与揭发互助 合作运动中执行阶级路线中的错误,提高了阶级觉悟与政策水平,批判了正在滋 长的富农剥削行为和思想,割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思想界限;通过检查性揭 发互助合作运动中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整顿巩固提高互助合作的重要意义,并 交换了整顿互助合作的经验。会后,全县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增产运动, 进一步推进合作化。 

       1955 年夏季,党内在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上发生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在 合作社大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合作社发展过急过猛、违反自愿互利原则、 折价偏低、损害中农利益等急躁冒进的倾向。加上 1954 年农业受灾减产,国家 又向农民多征购 35 亿公斤粮食,引起部分农民对参加合作社的抵触和顾虑。一 些地方出现农民闹退社、非正常杀猪宰牛、砍伐树木、不热心积肥和备耕、生产 情绪低落等情况。因此,整顿和巩固合作社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中共中央针对 合作社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于 1955 年 1 月 10 日,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同年 4 月召开的中共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今后农 业生产合作化总的发展方针:停止发展,全力巩固,对数量大、问题多、超过主 观力量的,适当收缩一部分。为了妥善解决合作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粮食实行 统购统销的“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以稳定农民情绪。 

       另一种意见认为当时由于农业发展赶不上国家工业化需要,特别是 1954 年 因为自然灾害,农业发展计划没有完成,影响了工业发展,中共中央认为当前农 业增产见效最快的是合作化,因此提出积极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意见。1955 年 7 月 31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 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农业合作化的理论、道路和历史,提出了“全 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重申了自愿 互利、逐步前进的原则等。同时,批判了所谓的“右倾保守”思想,认为“在全 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而我们的某些同志落后于 群众,“像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这次会议定下了加快农业合作 化步伐的基调,助长了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急躁冒进情绪,成为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县委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中迅速而广泛地传达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9月 4日至 13日,召开全县党员积极分子会议,与会人员 2187名(党 员 1733名,非党员 454名)。大会传达和讨论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 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树立了坚决依靠贫农才能办好社的阶级观点,制订三年农业 合作化和发展生产的规划。随后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 1955 年 11 月,全 县建初级农业合作社 8216 个,入社农户 38594 户,连同互助组已组织起来的农 户占全县总农户的 65.4%。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初级农业合作社,虽有不少优越性,但它还保留着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即土地报酬。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产生了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愈来愈尖锐。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障碍。其主要表现: 

      第一、因为社内有土地报酬,随着社内劳动的发展,土地多,劳动不好的社 员,所得报酬并不少,相反的,土地少而劳动好的社员所得报酬并不多,甚至要 少于前者,这就不仅影响了土地少的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易于土地多的社 员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 

       第二、因为社内保留土地报酬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每年要付出一定数量 的租金,妨碍了社内公共资金积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第三、由于社内土地使用权仍归个人所有,这就与进一步扩大生产、实行大 面积耕作、兴修水利等农田建设产生了矛盾。 

       由此看来,这种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生产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扩大现有的农业合作社,特别是大多数地 少、劳力多的社员,更要求取消土地报酬制度,但在这时,却有许多干部思想落 后于群众,他们满足于现有成绩,看不到现有的初级合作社与日益发展的生产的 矛盾,看不到群众觉悟的日益提高,存在着右倾保守思想,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进一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指出 全国合作化高潮就要到来,批判了“小脚女人”。这篇报告在全县干部和群众中 开展了热烈学习和讨论,使广大干部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广大群众受到深 刻教育和莫大鼓舞。1955 年 11 月开始,寿张县在实现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 基础上,总共不到两个月时间,办成 74 处高级合作社,社员 54722 户。并且, 随着社的成立,争取社初步制订规划、建立组织、组织生产,大体处理了经济问 题,使整个农村起了根本变化,党员心情振奋,贫农情绪昂扬,地主、富农分 子完全受到孤立。1956 年,全县 2216 个初级社转成 217 个高级社,占总农户的 95.6%,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高级合作社不仅范围扩大,一个社有几百户甚至上千户,而且取消土地报酬, 土地、牲畜、农具完全归社员集体所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所以,高级合作 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高级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 数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

      在整个运动中,县委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分析情况,统一认识。全县原有的 1000 余处合作社,其中大部分已 有 2 年多历史,一般合作社比建社前增产 50% 以上,社员普遍增加收入。广大 农民从增产实践中,认清了合作化道路的优越,不仅促使全县 95% 以上的农民 很快加入初级合作社,而且对进入高级合作化运动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一年间, 绝大多数社积累了公共财产,5% 以上社都把牲口、大型农具折卖给社集体所有, 并且培养锻炼大批办社基础骨干,积累了管理生产经验。因而,随着生产的增加、 社员觉悟的提高,小型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已不能满足更大增产需要和广大社员要 求。很多贫农社员在社内比一些上中农社员多做劳动日,但收入却少于生产资料 的富裕农民,台前社贫农社员刘秀存比中农社员刘伦刚出工率高 68%,但是他全 家的收入比刘伦刚全家的收入反而降低 16%。贫农社员普遍反映:辛勤劳动一年, 土地分去一半,太不合理。富裕农民随着土地收入的增加,劳动态度也就逐渐消 极下来。“新华”社上中农社员葛明俊只 18 亩地,一年就分到 1860 斤粮食,全 家够吃用,1953 年,他全家劳动 250 个工日,而 1955 年的劳动日则不到 200 个。 秋活正忙时,他扛着花眉笼子溜鸟玩,不仅影响生产进一步发展,并且防碍了中 贫农团结。土地私人占有也大大防碍了农田基本建设。台前社 1955 年春天把金 堤河加宽,挖两道水渠能浇地 2000 亩,计划增产粮食 4390 斤,但因少数社员坚 决不让挖自己的土地,结果这项重大增产计划没有实现。尤其是合作社在冬季普 遍制订 1956 年生产计划和远景规划后,广大群众理解了只有并社成高级社,才 能彻底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实现生产规划。据县委调查“火光”“联众”“和 平”等 7 处社 4359 户社员,经过一般宣传后,有 75% 以上农民愿意入社。至于 加入老社和新建社的社员,由于受到原来老社影响、生产规划的鼓舞、冬季生产 高潮的掀起,相信了高级社会更能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县委通过分析合作社的 新形势和广大群众对办高级社的要求,很快发现了领导上的右倾保守思想,认识 到全县整个农村过渡到高级合作化的客观条件基本具备,明确了由初级社升高级 社是必然的规律和方向,相信只要积极领导、合情合理支持,高级社一定能够办 得又快又好。 

       第二,自上而下,制订规划。根据上级党委加速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和全县合作化运动情况,为了满足更大地增产需要与基层干部及广大群众要求,县委制订 了春节前在全县范围内基本上实现高级合作化要求,接着召开全县党员骨干分子 会议,对县委规划进行充分讨论,以乡为单位又把合作社、群众的思想觉悟、党 员积极分子及地主富农分子情况进行排除,各乡分别制订转社并社计划。在合作 社发展速度上,大多数乡要求争取春节前全部农户转入高级合作社,只有少数乡 计划春节前动员 95% 的农户参加与转入高级社。在社的规模上,大家一致要求 一乡一社,个别地方是一乡两社,平均每社 700 户左右。党员干部的理由是:(1) 能更好发挥土地劳力的潜力,利于生产发展。他们反映社小领导弱、人员少、地 坡零散、增产困难。(2)能够集中办社人才,形成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对社 的统一领导。干部说:一乡一社干部集中、领导统一,各方面都方便。(3)能 够更好解决无劳动户的困难,他们反映:社大力量大,解决困难有办法。总之, 有利于生产和合作社巩固,便于党的领导。对于地主富农分子的入社,根据中央 指示精神进行分类排除,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作了处理,吸收为正式社员,予以改 变成份的有 926 户,占地富农户的 28%。通过分析情况、制订规划,绝大多数党 员干部对办好高级社都满怀信心。他们说:上级有政策,群众有要求,作了规划 心中有数,只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高级社就会办得既快又好。 

       第三,普训党员,整顿队伍。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转变是一场艰巨而又复杂 的工作,不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去完成这个艰巨任务是不可能办到的。要想依靠党 的基层组织,就必须对农村所有党员进行社会主义和党的教育,解决党内问题。 从寿张县农村党员转高级社的态度上来检查,主要是存在两方面问题阻碍着运动 顺利健康发展。首先,一部分党员干部虽然从实际中认识到小社、初级社已不能 满足广大群众发展生产的要求,办高级社的条件已经成熟,要求领导放手加速步 伐,勇猛前进。但对初级社全面过渡到高级社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农村中 最后拔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是一个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则认识不足, 他们只从自己的觉悟水平出发观察群众,因而存有轻率态度。他们反映:社大了 比小了好,高级比初级强,大小一样办,不如办大的,有几个思想上认为不能的 也阻挡不了主流。其次,少数党员干部阶级觉悟不高,对新形势认识不足,缺乏 继续前进的勇气,觉得办成了初级合作社就心满意足了。他们强调基础差、条件 弱,走快了出乱子,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富裕的少数村、社和资本主义思想最重的 党员,认为和农村贫社合并自己吃亏,因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有的党员公开讲: 高级社好是好,对我没有利,眼前现吃亏。如葛堤口乡 110 名党员中则有 19 人 资本主义思想最重,在并社转社时贪占公共财产,甚至有的领导查封、宰猪、分 掉公共财产。县委为使党的基层组织切实起到核心作用,决定以乡为单位集中训练农村党员,突出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党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省委对农村党员的六项要求,以及转高级社中的具体政策和做法,通过分析情况, 讨论本乡规划,大大提高了党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明确了在并社转社中应起的作 用,并结合对一年来合作社化运动的总结,把所有的党员作了鉴定,对工作积极、 工作消极和个别蜕化变质的党员分别作了表扬、批评和处理。这样以来,就使原 来积极办社的党员由于受到了党的鼓励表扬更加积极,原来消极的党员由于受到 实际教育也开始积极起来,资本主义思想最重的党员也表示下决心改正错误、执 行党的政策、跟上形势,因而运动中各村出现了很多积极工作的党员。据全县 统计 5476 名党员中积极执行政策、耐心说服群众的党员 4386 名,占党员总数的 80%,使农村基层组织切实起到党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四、贯彻政策,发动群众。在开好干部会议普训农村党员基础上,在全县 范围内组织以支部为核心的宣传队伍,向群众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宣传, 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 1956年到 1957年全国规划发展纲要草案,县、 乡和合作社的全面规划,高级社的 10 大好处,关于转社并社处理生产资料的 10 项具体政策。在宣传方法上,特别强调了结合本乡本社的具体情况和各阶级的思 想问题,通俗具体讲解高级合作社的好处和处理生产资料的具体政策,切实解决 群众思想顾虑。经过一般宣传后,积极要求办高级社的农户一般的社占 70% 左右, 主要是贫农和下中农,特别是老社员中的贫农更加积极,听说办高级社后有的高 兴地跳起来,有的晚上睡不着觉。他们说:日夜梦想的日子来到了,穷根子拔掉 啦,社会主义多劳多得,浑身添了劲。20% 左右的人看到大势,就随大流,多数 劳力较多的上中农和贫苦孤寡户反映:人家咋着咱咋着,取消了地租多干九个劳 动日就有啦!只要社里有活干,保吃保穿就行。但是仍有 10% 左右的人顾虑大, 多数新入社的土地既多又好的富裕中农和生产资料多的孤寡户反映:初级社还未 吃到啥哩,又办高级社土地归公真是痛。此外还有少数户的特殊顾虑。从此说明 了全面过渡到高级社虽然具备了群众基础,但也必须对有顾虑的群众进行耐心教 育,决不能因为多数人思想通了就放松少数人的思想发动。对群众教育的办法主 要是:(1)算生产资料私有和社员集体所有的利害对比账,使他们从实践中认 识到只有把生产资料变为集体所有,才能更大增加收入,永远摆脱贫困和剥削。(2) 算实现规划收入账,解除他们怕减少收入、降低生活水准的顾虑。一般的每社找 出带有一般性典型人物,算收入前后收入对比账,1956 年实现规划收入账、远景 计划账。(3)通过讲解大社高级社的优越,对无劳力和缺乏劳动力的户着重从 农活安排、公益金补助、按照中央规定的五保原则安排他们的生活,解除了这些 人怕取消土地报酬、生养死葬没有依靠的顾虑。在转社的政策上,主要宣传与执行了取消土地报酬不让社员买卖与出租,对于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切实掌握社内 需要、民主协商、社员同意,合作社所有。从而扭转了群众对处理生产资料的顾虑, 启发了绝大多数群众转社并社的积极性。 

       第五、健全组织,安排干部。高级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给县委带来大社的组 织领导和对原来小型初级社的合理安排问题。县委开始对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开 始是认识不足、解决不够,因而很快出现不利于社的巩固和生产混乱现象的问题。 有的干部反映:“合作社千多户,社会领导没有数”“大社并成怎样领导呢?社 当了二三年,大社一并完了蛋。”县委根据以上情况,随着社的合并、高级社建立, 就以社为单位建立了党总支,党员多的生产社建立分支,少的建立小组,一乡一 社一党的组织完全变成统一支部,选举社管理委员会(一般的掌握 15 人左右), 健全生产、财物、饲养等组织,整编生产队,划分耕作物。生产队的建立主要是 根据有利于生产、便于领导的原则,一般是 40 至 60 户左右;耕作亩划分既照顾 了各生产队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平衡,又照顾了原来各村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加 工、发展多种经济、合理使用劳力。在干部安排上,对原来老社干部当成了一项 干部政策去处理,根据公道能干条件,以乡为单位统一作规划,合理安排,使之 各得其所发挥特长;对特个别作风恶劣、不执行政策、工作消极、脱离群众的干 部进行调整。原来小社的社长,一般当选生产队长,大社社长多数由原来的担任。 当选社干部的安排都必须走群众路线,经群众选举,最后确定。但是对某些党员 干部争权夺利闹宗派、闹不团结的不良现象也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做好的好处, 不仅有利于社的巩固和生产运动的开展,而且对农村整个的工作也起了极为有利 影响。 

       第六,制订规划,组织生产。由初级社转高级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组织生产运动的过程,因而转社并社不仅不能妨碍生产,而且必须推 动生产。支部必须对并社转社和生产工作统一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紧密 结合,互相推动。具体做法是: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建立并社转社筹委会,分 别发动群众,财物清理,制订生产计划,领导生产小组。在转社过程中,结合进 行生产规划、整编生产队、划分耕作亩,具体领导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开展积 肥等冬季生产运动,并教育社员以生产实际行动来迎接高级社建立,这样做不仅 使生产运动继续广泛深入开展,而且也直接推动转社并社工作顺利进行。如影唐 乡在半月时间,深翻地 300 亩,增猪 200 头,高级社也宣布成立了。再如城关区 和张秋区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办成 24 个高级社,并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里,不到半 个月时间翻地 8000 余亩,浇水灌麦田 5800 亩。十五里园和张秋区 20 处高级合 作社在转社并社的 10 天中打井 72 眼。全县在高级合作化运动中积肥 35 万车。高级社建成后,除了进一步进行思想发动、处理经济问题、整顿组织、修订规划外, 为了保证生产计划实现,又普遍推行包工包产、超额奖励制度,有 13 处社完成 包工包产,春耕前全县普遍实现包工包产制度,克服了生产中的混乱现象,更好 组织群众开展春耕生产大高潮和积肥运动。 

       第七、总结经验,推动运动。县委在运动开始,由于深入基层,接近群众, 看到党员积极分子和广大群众对转高级社要求,很快发觉领导上不相信党、不相 信群众、思想落后实际的毛病,立即转变为积极、大胆而有计划地掌握运动。高 级合作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来时,党内基层干部又普遍向领导要办法,要求县 委具体指导,但是客观情况又不允许像过去搞运动那样,先搞试验总结经验,后 开展运动。同时,高级合作化的开展又是改变农民多少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习 惯,在农村最后铲除资本主义的根子,又必须用实际经验指导运动。根据这一情 况,县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头下去,抓着了台前、景阳岗、高庙等 5 个基础 较好的乡先行一步,具体总结了他们转社并社中的实际经验:(1)开好支委会,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党员的社会主义觉悟,使全党过好社会主义的关,对各项工 作统一安排,明确分工各负责,齐头并进,全面进行。(2)动员全党进行深入 广泛地思想发动,在发动过程中针对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的思想认真分类排队,采 取算账对比方法搞通思想。(3)在思想发动过程中,建立组织,整编生产队, 划分耕作亩,制订规划、社章草稿,清理账物。(4)在准备成熟的基础上,召 开转社大会,进行教育,通过规划,公布社章、清理财物结果,选举社委会。(5) 队队户户订计划,推行包工包产,开展劳动竞赛,迎接春耕大生产。这样以来, 不但丰富了县委的领导方法,明确了初级支委、社干等会议重要性,使党的基层 干部学会了转社步骤和做法,有力地克服了党员干部中的简单从事态度,把广大 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完全引到运动的正确轨道上来,运动获得全面迅速健康发展, 从思想上、组织上巩固了合作社。 

       四、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实现了土地公有化,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在农村确立,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土地及耕 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劳 动群众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 走上集体合作化经济的发展道路,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的历史时期。 

       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县委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指出的方向和 省委提出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争取 4 年超额完成 5 年农业增产任务的指示, 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抓住改良土壤、养猪积肥两大增产关键,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获得空前丰收。广大社员兴奋地说:“合作化后第一年, 养猪翻地大增产,社员收入都增加,人人生活得改善。” 

       但是,某些富裕农民和党内一部分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不愿看到合作化 增产事实,却抓住合作社管理方面某些缺点和一部分合作社因计划订的不大切合 实际、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就乘机叫嚣起来,说什么“生产冒进了”“基层干 部虚报产量”“好大喜功”“不会领导生产”等等。某些合作社和某些干部中受 一定影响,在领导生产中产生消极情绪。县委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召开全县三 级干部会议,肯定合作化取得的成绩,划清是非界限,批判消极保守思想,明确 了方向,坚持搞规划,表扬增产典型,从而鼓舞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干劲,掀起 了 1956 年冬季和 1957 年春季的生产高潮。 

       水利建设方面:由原来的 10120 眼井,1957 年底增加到 21367 眼井,疏通 40 多里长的金堤河,修通 523 条沟渠,挖好 129 个水库,浇地面积达 7 万亩,占 总耕地面积的 3.5%。改良土壤方面取得惊人成绩。如夹河、台前等社社员,在 党的领导下和党团员带动下,对“沙荒”“死於头”“老碱窝”等不毛之地深翻 一二公尺,全县翻地 1.28 万亩。畜禽饲养方面:至 1957 年底,仅毛猪发展到 15 万头,比 1955 年增加 11 万头。

      随着生产高潮的到来,也出现学习文化高潮。学校教育方面,中等学校由原 来的 4 处 41 班 2014 名学生,增加到 8 处 65 班 3202 名学生。小学由原来的 708 处 1621 班 68795 名学生,增加到 753 处 1815 班 76227 名学生;业务教育方面, 参加民校和技工班学习的男女青壮年占全县男女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 80%。 

       商业贸易方面,先后建立县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纺织品公司、木材公司、 油脂公司、烟酒专卖公司、文化用品公司、药材公司、煤建公司等,保证了群众 需要的物资供应。 

       当时流传的民间歌谣反映出来:“参加初级社翻了身,参加高级社拔了穷 根”“合作化后一二年翻地养猪大增产,社员收入都增加,人人生活得改变,文 化卫生紧跟上,农村面貌大改观”。 

       但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特别是合作化运动后期高潮中存在的准备条件不 足、办社经验不足、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于简单粗糙等问题,也向党提 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进一步整顿巩固好合作社、发展好农业生产的 新课题。 

       针对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办社的 三项措施”,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顿巩固合作社的工作。通过这次整顿,干 部改变了领导作风,过去有的社主任、生产队长只发号施令,不参加劳动,现在带头下地干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干部有事就和群众商量,并按时公布收支情况, 坚持民主办社方针,使合作社得到巩固。

       在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同时,展开社会主义大辩论。1957 年 5 月毛主 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后,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认为是 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好机会。农村中的地主、富农、坏分子也乘机抬头,向 合作社展开猖狂进攻。为了保护社会主义胜利果实,击退右派分子进攻,1957 年 秋天和冬天,县委围绕“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合作社好,还是单干好?”“统 购统销好不好?”等主题,组织群众展开大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坚定了 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巩固了合作社。 附: 寿张县互助合作发展情况 

合作.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