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萃民

    抗日战争前的寿张县,横跨黄河两岸。全县共六个区。一区以城关为中心,北至三支王,南至孙口;二区在城西南,东起裴城寺、后方,西至侯庙、苗口,北起关门口、口、莲花池,南至清水河一带;三区以张秋为中心;四区在蔡楼、赵堌堆以东,大路口、小路口一带;五区以梁山为中心;六区在黄河南,小吴、黑虎庙以西杨集、李集以东。阳谷县的六区于1940年春夏之间,划归寿张县为第七区,该区共三个乡,智和乡和寿张一区的一些村交叉,仁和乡和寿张二区交叉,勇和乡在黄河南和寿张六区交叉1941年春,把七区和勇和乡划归六区,同时对一、二、七区作了调整;一区仍以县城为中心,北到三支王,南至孙口;二区在临黄堤以北,后方、马楼以西;七区在临黄堤以南,裴城寺、黄那里以西。

19416月,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加强对敌占区抗日工作的领导,区党委、行署决定成立张秋县与昆山县,寿张县的三区(张秋镇周围)划归张秋县,五区(梁山周围)划归昆山县,金斗营、子路堤、朱口、连花池一带成立范、寿、朝、阳小边区,归二地委直接领导。

194256月间,寿张县对所属区又重新划分:一、二、七区未动,范、寿、朝阳小边区撤销,原寿张部分仍划归寿张,成立第三区;黄河南岸的六区一分为二,西半为五区,东半部为六区;黄河东的四区一分为三,北部为八区,中部为四区,南部为十六区;“九二七”敌人大“扫荡”之后,五、六区合并仍为六区,十六区和四区合并仍为四区,八区未动。

1946年,国民党为配合其军事进攻,花园堵口,黄河北故道,这时寿张县的四、六、八区划归郓北县领导,张秋县与寿张县合并。

                                                                  (根据1986年2月16日作者回忆资料整理)

杨萃民,原名杨广聚,台前县后方乡仁和村人。1920年生人。1935年毕业于寿张县第一高小。l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寿张县七区抗日政权工作,曾任助理员、七区中队指导员。l941年秋在六区杨府村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参加地委党训班学习。l942年任寿张县第五区区长,“九二七”日伪“扫荡”后调县委敌工部任干事。寿张县城解放前夕,深入城周围与地下党组织联系,了解敌人兵力部署,布置伪军内线关系,迎接、配合县城解放,为寿张县的解放出了贡献。1944年12月任寿张县委敌工部副部长。解放阳谷县城时,组织敌工部干部,对阳谷伪县长兼大队长刘继春进行教育争取工作,在强大军事压力下,说服刘停止抵抗,率伪军3000余人缴枪投降。1946年任寿张县基干大队总支书记代理副政委,同年5月调冀鲁豫军区二分区政治部保卫科任干事。l948年底调华北军区学习,参加北平市公安局内六分局的接管工作。l949年调第二野战军随军南下,历任二野政治部保卫部科长、西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l956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任副处长,l960年调国防科委政治部保卫部任副部长。1985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