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耀

    我是古城西街人,1943年夏由范县(任县委组织部长)寿张县工作,先后任七区书记、县抗联主任(当时名叫高志启)七区就是从清水河至王集、平寺(今马楼镇裴城寺)一带一些村庄是抗日根据地

    1943寿张县委书记是李仲勋兼任三支队政委,原县委书记黎光任副书记(县委日常工作主要是黎光),组织部长邵力群宣传部长先后是葛亭、杨村夫,县长郭少川,抗联主任田希文。全县为八个区。

    当时寿张县的斗争形势比前两年大有好转。日伪军只统治着县城及附近村庄,大部分村庄是根据地或游击区,正是我党广泛发动群众开始进行民主民生斗争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的时期同时,组织人民武装,健全发展各区、村的抗日群众团体,如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青抗先、模范班等,在群众运动中,注意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的力量,扩大党的组织。各抗日群众团体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抗日运动农会组织贫农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地主清算帐目工会(长工组织)发动长工开展二五增佃妇救会发动妇女做军鞋进行支前儿童团站岗放哨……总之,群众真正被发动起来了。

    1943年,县委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河南岸的吴楼和北岸的王集搞了两个点以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我和魏继更、王典增等人在王集村蹲点当时,很快把群众发动起来,斗争了王集的大地主王梦孔。我和杨村夫同志还写了题为《大胆放手发动群众》的文章,刊登在冀鲁日报上。

    1944年下半年,全县已解放,县委抓紧了新区(寿张城附近)的群众发动工作。迅速地组织起农会、妇救会、儿童、民兵(模范班)等组织发动群众反奸除霸对地主采取削弱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同时,进行阶级教育召开诉苦大会。在发动群众的同时,注意发展党的组织,巩固政权,健全民兵及其他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支前活动,送村粮抬担架等。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认为寿张县的群众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抗日。初期,掩护了党、政、军干部,干部吃、穿、住也当地群众负担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初期,寿张县的干群完成了多次艰苦繁重的任务,给军队做了大批军鞋,送了批军粮,成千上万的民工随军抬担架等,这说明当时县委及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作用

1945我从寿张调范县任组织部长,后地委任秘书1947夏初,我参加地区工作团又到寿张县主要任务是帮助县委工作当时的工作任务,一是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二是落实土改政策记得有一天,我在碱场村开动员会,当时搭了台子,我站在台上讲话,发动群众进行参军话没讲完,青年人成群的上台报名1947寿张县参军青年很多,青年人都报了名,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许多典型在搞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办了区干部学习班

    1948年春,地委王均予书记主持在北坡进行全地区整党工作县、区及政府科局负责人参加这个工作现在看来偏左,人人过关,主要是肃清地富路钱对于污多占处分很严,不少人受了处分。

我认为在解放前参加工作时干部的工作作过硬,发扬了延安作风,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群鱼水情在干部队伍中私心杂念很少,不管职务高低相处很好没有等级观点,这是搞好工作的一个因素

                                                                               (根据原县委党史办采访资料整理)

于耀   1922年生人,曾用名高志启,莘县古城镇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西抗日地方武装连指导员、中共范县县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1941年4月,调寿张县任四、八区区委书记。l942年日军实施“九二七”“扫荡”后,四、八区全部沦为敌占区,于耀坚守阵地,依靠农村党支部,团结进步人士,领导群众,组织武装小组,开展秘密对敌斗争,配合昆张支队袭击日伪据点,开创了有敌人无敌区的大好局面。1943年秋,调任七区区委书记(今清水河乡一带),在王集大搞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斗争试点,其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了全县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当时《冀鲁豫日报》以“大胆放手,发动群众”为题,介绍大王集大搞群众运动的经验。不久调任县抗联主任。l945年6月调任中共范县县委组织部长,l947年9月,调任冀鲁豫九地委办公室主任。l950年5月调华北局党校学习,结业后留校任第三支部书记。1950年5月调国家化学工业部工作,历任技术处长青岛、沈阳、湖北东风橡胶厂厂长。l955年~l957年去苏联学习。1958年后,历任国家化学工业部橡胶司副司长、中国橡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l986年任东风轮胎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化学工业部橡胶研究设计院院长兼党委书记。l985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