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再  祥

 

    汪洋,学名之正,字诚斋,号洪波,抗战时期改名汪洋。民国元年(公元l912年)生于山东省东阿县顾庄(今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顾庄),家庭为富农。

    6岁入本村私塾,l2岁转入郑三里私立高级小学。民国20(公元l931年)考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东北沦亡后,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4年(公元l935年)休学离校后,在东阿县任小学教员半年,继续参加抗日活动。曾领导全县240名小学教员进行增资罢教斗争,年底被当局革职。此后,专事革命工作,往返于济南、北平之间。

    民国25年(公元l936年)由王锡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党委派遣赴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开展下层士兵抗日活动;曾充任战士、下士、文书等职,随军转战陕、豫、苏、皖等省;参加过少年抗日先锋队,还领导学兵连参加过西安事变活动。

民国26年(公元l937年),学兵队解散,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他到山东省莒县、沂水、临沂一带组织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到800余人时,被国民党吞并。他并未灰心,另组织游击队一个营,北上与山东省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汇合,编为该支队独立团,任团长。

是时,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决定整编各地游击队,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他任山纵四支队三团(原独立团改编)团长。民国27年(公元1938年)秋,山纵四支队二、三团合编为二团,他任团政委。次年春,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年,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年4月,山东国民党军秦启荣部在博山袭击山纵三支队,惨杀400多人,造成了“博山惨案”。于是山纵以二团为主力,由汪洋率领至莱北、博山一带沉重打击了秦启荣部。接着转战滕县,消灭了大汉奸申从周的地主武装。这两次战斗为发展人民抗日武装,扩建抗日根据地起了很大作用。    

    民国29年(公元l940年),山纵四队改编为山纵四旅,汪洋任旅政委。同年底,主力武装执行地方化方针,山纵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汪洋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地委书记。

    民国31年(公元l942年),泰山区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日伪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国民党顽固派实行包围封锁。在这恶劣形势下,他坚毅果断,稳固了泰山抗日根据地。秋,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率主力到鲁东南作战,留汪洋同志和赵笃生专员培训县、区领导干部(名教导队),住刘白杨村。10月17日,日伪调动五千余兵力从莱芜口镇博山胶济路等六路向莱芜西北茶叶地区(博山西)合击,拂晓前构成合围圈得情报后,汪洋即率地委、军分区机关、特务连(即警卫连)共300余人,突围转移。队伍出村沿莱(莱芜)章(章丘)公路南撤,又发现北上之敌占领西山头,急掉头北突,至茶叶口又遇南下之敌,约战半小时未能突围,迅速东移,至吉山西岭,汪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战斗部队轻装顺岭坡向东突围,教导队与党政机关从坡下向东转移,他亲率一个排在原地掩护。半小时后,完成阻击任务,撤出阵地火速追赶部队。至红土鞍前,前部正与东敌激战。他又掩护队伍向东南莱博路冲击,遭到阻击;又沿东岭突进南山,渡过吉山河,进入龙家峪,至半山腰遭伏敌猛烈射击,后面追敌已堵住峪口,激战数小时后,我军仅剩一个班,他仍沉着指挥,弹药既尽,白刃肉博。最后,汪洋销毁文件,壮烈殉国,时年29岁。

    汪洋同志牺牲后,群情震悼。延安八路总部电告全军致哀,泰山区军民将其遗体葬吉山钓鱼台,沉痛哀悼。八路军《军政杂志》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泰山时报》均发表专文悼念。

    民国34年(公元l945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将钓鱼台改为汪洋台,台上建汪洋亭,亭中树烈士碑一座,碑上刻有舒同、廖容标、李念林等战友的题词。

    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汪洋墓迁至济南市烈士陵园,当地群众慕爱至极,不愿迁移。移葬时,群众护送灵棺数十里。当地政府为纪念烈士,教育后代,把当地学校、医院分别命名为“汪洋小学”、“汪洋中学”、“汪洋医院”。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史稿》(魏宏元主编)、《中共党史讲义》(何沁、张静如、周承恩、闻立树编)、《山东革命烈士事迹汇编》第一集“汪洋烈士碑文”,李枚清《悼汪洋》,姚仲明、刘健、张振一、侯得才《悼汪洋同志》>

 

                                                                     (原载《濮阳文史资料》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