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川  

   七七事变后,我的家乡河北昌黎县被日寇占领了。为了救民报国,我投笔从戎,于19379月到山西太原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科工作。

    193812月,一一五师在罗(罗荣桓)、陈(陈光)首长率领下,东渡黄河,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我随部队来到山东。首战樊,次克梁山特别是经过陆房战斗,歼敌大部,很快打开了局面。在抗日胜利的感召下,鲁西南人民抗日情绪异常高涨,根据形势的发展,必须建立地方政权来领导。对此,鲁西行署和部队首长研究,决定尽快建立寿张县抗日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于193981日在开会,选举产生了鲁西第一个人民政权,由杨朴民同志任县长,一一五师派我和吴消、陆斌、陈克己四人到寿张,我为政府秘书,其他三同志分作民运和妇运工作。

    寿张县政府成立后,我们首先抓了抗日武装的建设首先成立了抗日独立营,朴民同志为营长,以后是蔡玉华,教导员开始是李方,后来是高毅。同时,县政府又组织3百余人的警卫连,徐子善同志为连长。我县这两次地方武装在杨勇独立旅的配合下,主动地出击敌人,歼敌不少有生力量,很快开辟了河南抗日根据地。由于军民抗日高潮的影响,加上我党统战工作的正确,不少知识分子倾心爱国,投靠抗日,如秦松、赵平雨、王平三等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觉地加入革命队伍,斗争坚决,表现很好。后来,他们都成了坚强的抗战领导干部。

    1940年56月份,杨朴民同志调鲁西行署民运部,由我接任县长职务,叶大丰同志为秘书。这时民政科长是徐波,司法科长崔一斋,粮食科长秦松,财政科长彭伯成,以后是董杰轩。这时,一区区长于清源,因通敌被枪决后换为李景,以后是于俊峰二区区潘林,不久是王鲁光;三区区长姜德和;四区区长王旭东,以后是孔庆恒;五区区长史九春;六区区长王村;七区1941年成立(实际为1940年春成立,第一任区长李执在),区长徐波1941年初任职);八区区长李景贤(岳川)。

    1940年,黄河北的一、二、三区一直被敌人控制着。日伪占据着寿张城,一区和七区的一部分被反动的民团武装“九团”把持着,他们充当日伪的别动队,起着破坏抗日的作用。这些地方都是敌战区,我们只能到西边的二区和东边的三区打游击,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开始动员开展合理负担,领导减租减息斗争,同时对旧的乡区政权进行改造。

    1940年秋后,经鲁西行署批准,我们制定了解除“九团”的战斗方案,在军区九团的配合下,利用开会请客的方式,在黄那里村解除了九团,镇压了四名罪大恶极的团首,有秦贵领吕怀修闫庆成刘风勤,收缴了八百多条枪支。县区武装,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到19415月,是寿张县抗日形势最好的时期,我们的根据地越来越大,敌人的控制面越来越小,后来他们仅能龟缩到县城,再也不敢抢粮和“扫荡”了。

    19415月,日寇开始在寿张(县城)至梁山一线钉子,并向东发展、控制,开始“蚕食”寿张东部地区。他们疯狂地杀害抗日干部,威胁抗日家属。在这危难的时刻,有些人开始动摇了。我们阵营的小知识分子分化成三部分,极少数投敌一部分回家一部分坚持斗争,如陈发、王材,王正亭等同志,斗争的更加坚强。艰苦的斗争如大浪掏沙,把一些杂质走了,保留下来的更加纯洁了。

    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是我县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加上敌人频繁的“扫荡””,敌人占领我东部地区,并开始向西部“围剿”,最后我们只能在靠近范刘楼、岳楼、清水河一带活动。1942927日,日寇调集重兵,“铁壁合围”濮范根据地。我县各级政权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扫荡””中遭到严重损失。当时县政府住在裴城寺与清水河之间,发现敌情后马上后撤,这天县大队不在,县政府仅有一个警卫连,撤至甘草堌堆时,遇到了曾思玉同志率领的主力部队,我们配合战斗,突出了重围。“九二七”“扫荡”之后,七区区长徐波动摇了,夜里逃回了家,我给他担了几次保都没来,后派叶大丰到家叫他,他藏起来不见面,最后跑到青岛脱离了革命。

    1943年,敌人四·一二“扫荡”,我们有了经验,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顺利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这天,县政府住在闫那里村,发现敌人后,马上集合,在敌人缝隙间里撤到小路口以东,我方未受一点损失。

    在漫长的抗日斗争中,寿张县的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出现了不少可可泣的的事迹。李仲勋政委率领抗日三支队活动在寿张以西和南部地区,巧地打击敌人,取得了王集阻击战侯庙张楼钉子等胜利。1942年吴忠同志率昆张部队,深入寿张以东的敌后地区,打开了敌人很多点,振奋了民心,对寿张县的抗日工作给予很大支持。寿张县武工队人员少,战斗力强,使敌人惊骇1941年下半年,武工队深入敌穴,到小吴钉子里打死了杀害我抗日干部的铁杆汉奸屠泽德;二区有个伪乡长(李广平),作恶多端,我武工队员夜袭敌巢,当场击毙,贴出了布告,教训了敌人,鼓舞了群众。    

    

                                                  (根据原县委党史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士瑜同志采访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