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同勇

    1946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起陇海战役,台前民工分别在寿张县武委会主任马达、张秋县武委会主任谢惠玉的带领下,开赴陇海线,破击路轨,运送粮食弹药,抬担架,救伤员。此外,两县还组织民兵参战。陇海战役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向冀鲁豫解放区发动的疯狂进攻,刘邓大军从9月3日至10月29日,又先后发起定陶(又称大杨湖)、巨野、鄄南战役。在国民党军队快速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寿张县、区领导干部带头上前线,激发了群众的参战热情,一时形成支前热潮。县政府组建民工团(下设营),每区一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40副担架,全县组织出动担架1000余副、民兵四五千人。担架队和支前运输队不顾敌机轰炸,日夜抢送伤员和军需物资,受到冀鲁豫军区的表扬。11月19日,刘邓大军发起滑县战役,全县出动担架200副,组织民工、民兵3000多人支援。1946年秋、冬,解放军围攻聊城,县委组织担架队、小车队支援。

是年12月5日,寿张县成立战勤指挥部,下设动员科、组织科、财粮科。动员科负责民工的动员和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等;组织科主要负责干部的思想工作及干部的临时任务;财粮科主要筹集财粮等物资供应。区、乡皆设有相应的机构。指挥部在刘桥、白蜡仝等村设立兵站,具体负责筹集粮草、军鞋,接受并转运伤员等任务。寿张县战勤指挥部成立之日下达战字第8号指示,就动员群众参战、支差作出决定,对支差人员(自卫队,民兵)、物资、支差补偿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为了支援刘邓大军发动的一系列战役,寿张县每次都有县区负责干部带队,率领民兵、民工支前,每次少则几百人、几千人,多则达万人以上。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的号召下,寿张县除完成上述各次战役时上级组织交给的紧急支前任务外,还组织一批民工(含干部和民兵)分配到晋冀鲁豫野战部队的旅、团,随部队行动,随时准备接受应急战勤任务,成为野战部队“后勤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7年1月,巨(野)金(乡)鱼(台)战役打响后,县长谢惠玉带领2000名民工、270副担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受到冀鲁豫军区的奖励,奖给大盖枪一支,砍刀50把。<<冀鲁豫日报>>于2月4日详细报道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是年3月,因国民党企图水淹解放区,提前堵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北移。巨金鱼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刘邓大军要撤至黄河北岸进行短暂休整。为保证部队在预定期限内胜利撤至黄河北岸,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命令沿黄寿张等县,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往返作战经过的主要地段,3天时间内搭好黄河浮桥,要求“只能提前,不能推后”。二地委(运西)和第二军分区对寿张等县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县区主要领导亲自指挥,组织精干力量施工,确保搭桥任务按时完成。台前人民面对改道而来的黄河之水,在孙口黄河渡口用檩条、秫秸、木板、土石建造了简易浮桥,在限期内完成了任务,使刚刚完成豫皖边战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6万人在3天内由黄河南浩浩荡荡通过浮桥转到黄河北岸。

    根据上级通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寿张县委又组织民工立即拆毁了浮桥。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先头部队赶到黄河南岸,连刘邓大军的人影也没有看到,只能望河兴叹。这次搭桥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受到了刘伯承司令员的表扬,他说:“鲁西人干事快,他们对人民战争的支援,是要载入史册的。”

    经受8年抗日战争锻炼的台前人民,深深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英勇地与国民党军队及其地方武装的战斗,就没有自己的一切。所以他们把支援人民解放军的作战需要,当作自己最神圣的义务,用群众自己的话来说:“宁肯自己吃得差些,穿的差些,日子过得苦些,也决不能让自己的部队挨饿受冻、伤员得不到救治、病员得不到护理,、物资得不到保障、兵员得不到补充。”

    寿张县的战勤工作是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了战争,并学会了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以简陋的运输工具进行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支前工作,以保障前方需要,充分显示了各级党组织和战勤指挥部高度的组织应变能力。一年来,寿张县战勤工作的主要经验是:(一)深入进行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为什么出担架?”和“为谁干?”、“怎样可以完成任务?” (二)坚持战争与土改和生产相结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把战勤工作和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群众支前的积极性,这是一切战勤工作的起点。群众得到土地后,渴望发展生产,而长期支持战争也有赖于生产的发展。在结合方法上,一是建立村指挥部,村干部分工负责,一般是村长负责供给柴粮,武装委员、自卫队长负责担架,农会长带领群众进行土改,重要问题集体商量决定后分头去办。二是加强战勤组织,建立正常支差办法。寿张县每个村把担架、大车统一编制,第一班出发后,又一班就准备,任务一到,马上出发,不用临时乱抓。支差实行计工办法,力求公正合理;强调村干起模范作用,力求减少不出差的人数;城市小商人适当照顾,上次逃避的下一次一定出。三是坚持干部带头。在大规模的支前中,寿张、张秋等县每次出征都有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带领。他们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的支前热潮。寿张县长、张秋县委书记都亲自带领担架队支援前线,并成为执行群众纪律的模范。四是开展立功运动。这是战勤工作中普遍开展的一项活动。当时的口号是“人人都立功,胜利有保证”、“前方立功更光荣”、“功从勇中来,劳从苦中生”等,提高了群众开展立功活动的自觉性。民兵、民工每次出征,都要利用战勤休整时间进行评功表模。在支前中,大家互相竞赛,争当模范。在参战干部和群众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受到了部队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嘉奖。张秋县在两次评议战勤工作中,通过开展竞赛,参战热忱极为高涨,受到冀鲁豫后方总指挥部的通令嘉奖。张秋民兵连因成绩卓著,野战部队除奖给15支好步枪外,还给每人记大功一次,《人民日报》对此作了报导宣传。通过开展立功竞赛活动,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保障了支前任务的顺利完成。

                                                           (根据中共台前县委党史办公室征集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