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真  董恩献

 

解放战争时期,在西起濮阳、东到东阿300多华里的黄河防线上,战斗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黄河河防指挥部。从1946年11月筹建到1949年10月撤销的三年中,先后渡送了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和四野部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

 

黄河河防指挥部及其下属机构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经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大肆掠夺抗战胜利果实,并于1946年6月底,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焊然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革命内战。冀鲁豫边区,东接津浦,西连平汉,南邻陇海,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战场之一。为了彻底摧毁冀鲁豫解放区,蒋介石采用了“火”攻和“水淹”兼而并用的两种方针,一方面积极纠集重兵向陇海路北发动军事进攻;一方面疯狂策划堵复花园口大堤。当时,花园口下800里黄河故道,经过八年的风风雨雨,早已破烂不堪,如果花园口突然被堵,黄河下游堤坝来不及修复,势必使冀鲁豫成为新的“黄泛区”。蒋介石“黄水回故道”实藏军事企图,党中央早已识破了蒋的阴谋,但从大局出发,毅然同意黄水归故。

为了做好黄水归故的准备工作,使黄水顺利通过解放区故道,根据中央批示精神,从1946年2月开始,自边区到县都先后成立了各级黄河故道管理组织,同时积极动员广大民工修堤筑坝(俗称打干堤)。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又在寿张县长刘村(现属台前)开始筹建黄河河防指挥部,司令员王化云(兼),副司令员刘茂斋,政委郭英,统一领导沿黄各县黄河河防和修防。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2月,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人民解放军八个月的英勇奋战,蒋介石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此时,冀鲁豫解放区以黄河为界,变成我解放军的前沿阵地和后方依托。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迎接战略反攻转入外线作战的到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决定:在原黄指的基础上,组建以军运为主的冀鲁豫军区黄河河防指挥部(习称黄河司令部),机关住址仍设长刘村。委派原七纵干部曾宪辉任司令员,郭英任政委,刘茂斋任副司令员,梁仁魁任参谋长,指挥部先后设立军事、船管、总务、供给等科股。并于4月新增河防营。5月,为训练水兵的需要,增设了政治处,李兴程任政治处副主任。黄司相当于军分区建制,隶属于冀鲁豫军区,具体负责管理船只,控制渡口,保卫河防,确保军渡。

黄司成立后,黄河上的斗争形势相当复杂、激烈。1947年6月国民党用飞机抛下的传单曾声称,摧毁一个黄河司令部就等于消灭共军数以万计。为达此目的,护守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黄河北解放区的破坏活动。或飞机轰炸,或派出小股武装偷袭。同时,解放区内还有被打倒但不甘心失败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和国民党特务。针对敌人的破坏活动,黄司成立的同时,就十分注意武装力量的建设,先后组建了各县黄河河防指挥部及河防团,成立了黄司武装营——河防营。

各县河防团及黄河河防指挥部是1947年3月开始建立的,以沿河各县武装部为主,组织基干民兵,驻扎在沿河村庄,日夜注视着敌军的动态。

黄司河防营组建于1947年4月,是由军区调拔的450名新兵组成,编成三个连,一个特务排和一个重机枪排。

黄河河防营及各县河防团的建立,形成了巩固的300里河防线。

 

加速准备工作   迎接大军到来

 

解放战争的三年,尤其是1946年6月至1948年8月的两年中,冀鲁豫解放区成了刘邓、陈粟两大野战军的主战场和后方依靠基地,全力以赴地支援战争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翻身农民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三年中,冀鲁豫解放区人民“一切为了前线”,除了组成担架团、运输队随军出征外,渡送大军是支前的一项常备任务,而黄司领导下的造船,组建水兵则是渡河的先决条件。

一、造船

冀鲁豫解放区的造船工作始于1946年冬,大的规模形成则在1947年春。这期间,黄委根据上级指示,先后在濮阳、濮县、昆吾、范县和寿张设立了5个大型的造船厂。1947年4月27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令冀鲁豫军民预备船只,准备渡送刘邓大军南下作战。为了加快造船进度,组建水兵大队,沿河各县又建立了一大批规模不一的造船厂。仅范县就有十几个,同时,领导造船的隶属关系也适当作了调整,5月初,将沿河各县领导的修防段、船管股改由黄司领导,将黄委会直接领导的寿张县造船厂改为黄委和黄司双重领导。

解放区的造船运动,是对国民党“黄河战略”和蒋介石号称“黄河可抵40万大军”的极大威胁。为了彻底摧毁黄司和造船厂,护守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利用飞机,昼夜盘旋于黄河两岸,一遇目标就狂轰乱炸。为了减少损失,1947年5月,黄司要求各船管股:开控船场和防空洞;分散工序,减少目标。如寿张陈楼造船厂,是专造乘坐百余人的大船厂,民工经常达五、六百人,仅锯工工序,经常就有200余人,工序集中,目标太大,容易暴露,遭受损失,5月下旬的一天,敌机发现了该造船厂,从早上7点一直到下午5点,对该村进行轮番轰炸,不少房屋被炸塌,一些群众被炸伤,多亏工序分散,且控有防空洞,损失不大,第二天船厂照常工作。

由于采取了种种措施,再加上广大翻身造船工人的英勇奋战,战船迅速增加。到1947年6月,仅陈楼造船厂就造新船28只,分别编为1—28号,其中由王克红带工制造的“平头大1号”,船身漆成蓝色,俗称盛船。长8.5丈,宽4丈,以后配属孙口水兵四大队一连,7月4日晚,此船担负了渡送刘邓首长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造船运动自始至终得到了冀鲁豫解放区沿河各县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当时沿河八里的村庄直接受黄司的领导和调遣,要什么给什么,需要民工,立即选派,需要物料及时解决,可以说,造船运动是一场党政军民的“总体战”。

二、组建水兵大队

水兵大队的前身是各县的船管股。在花园口堵复的过程中,各县普遍设立了修防段和船管股。船管股负责征调船只,没有船运大队,作修堤筑坝和南北交通之用。5月初,船管股并入黄司,其航运大队根据船只和人员多少编成若干中队或连。以后,行署沿河长垣、昆吾、濮县、范县、寿张、张秋、东阿。河西8个县下达征调水兵、水手的指示,水兵队伍迅速增加,最多时达300余名。6月初,黄司根据军区指示精神,将各船股扩建为水兵大队。自昆吾至东阿共组编五个大队,昆吾为一大队,濮县、范县、寿张、东阿分别为二、三、四、五大队(原计划在河西县建立六大队,因条件不具备未成),以后又在齐河建立了七大队。大队相当于营级建制。每个大队下设3—4个中队,确定3—4个渡口。水手一律称水兵,享受军人待遇,计算军龄,由军区供给,配发军衣,上衣印有“水兵”二字,家属按军属对待。

水兵大队成立后,黄司从军队性质出发,对水兵进行了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冲船技术训练。

政治思想教育以开展忆苦思甜、提高阶级觉悟为主要内容,为此,黄司政委郭英曾亲手编写了阶级教育教材《跟上去》,组织水兵学习和讨论,从而使翻身农民出身的水兵更加明确为谁战斗,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水兵要从大局出发,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老八路”作风,以确保军渡任务的完成。

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黄司水兵进行了实战练兵运动。黄河水的主流称大流,大流在一年四季来回滚动,水情不易掌握。特别是6月份开始进入汛期,河水暴涨,山似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船行浪尖如在山顶,船行浪谷如跌深渊。因此安全行船必须由高超的冲船技术和丰富的行船经验作保证。当时,水兵队伍中大多数为年轻人,缺乏与洪水搏斗的经验。为了圆满完成任务,黄司首先使水兵克服封建迷信思想,清除行船拜“大王”的传统习惯,充分认识冲船技术的重要性,开展冲船技术训练,冲船技术训练主要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把技术传授给新水兵。行船时,现场说教;不行船时,坐在岸边或船上,看水流,识水性,辨深浅,逐步使新水兵具备了驾驶战船的高超本领。

 

护送大军渡天险,保证铁骑驰南北

 

冀鲁豫解放区,作为我解放区大军南征的前沿阵地,黄司自1947年6月始,一直担负着大军渡河的艰巨任务,尤其是1947年下半年,每天都要运送一二万军队,另外还有伤员、支前民兵和大批军用物资。据不完全统计,自1947年2月黄司建立至1949年8月,共运送部队、担架民工、民兵及地方工作人员643万余人,汽车4336辆,炮车5527辆,大车41687辆,骡马26万余匹,其他军事物资不计其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

黄河汛期行船本身就是一大忌讳,更何况是在上有飞机,对岸有重兵把守的环境里,每次军渡任务的完成,水兵们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三年中,水兵被水淹死的有之,被敌机炸死的有之,在严冬执行任务时被冻僵致残的亦有之。黄司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孙口、李桥等黄河渡口的指战员和水兵同志们为革命立下了大功。

这里仅就其中几次渡送大军的情况作一简述。

一、保证刘邓大军横渡黄河天险,实施战略反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按照预定计划,在西起临濮东至张秋宽300余里的河段上横渡黄河。28日,接到上级的通知,黄司立即做了周密的安排,并分头到各水兵大队进行战斗动员,要求所有船工,深刻认识此次军渡的重要性。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完成任务。听到军渡的消息,船工、水手倍受鼓舞,纷纷摩拳擦掌,签字画押,展开立功竞赛。于庄水手史同丰说:“如在平时河水这么大,根本无法渡河,现在是渡大军,过河打老蒋,能过河要过,不能过河也得过,豁出老本,搭上老命也得干”。6月30日晚,水手分别把船从船坞中驶出,集合各渡口待命。战斗打响后,整装待发的船队在我北岸炮火的掩护下,飞驰南岸。据报道,五六百米宽的河面,有的船仅用5分钟就飞速过河,创黄河航运史上之奇迹。经过七个晚上的艰苦奋战,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黄河天险可抵40万大军”的神话,完成了刘邓大军的渡河任务,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7月17日,刘邓在慰问电中说:“由于你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的骚扰,不顾昼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攻的第一个障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

二、支援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地区

在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同时,根据中央军委“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1947年9月初,陈毅、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一部由勃海地区进驻黄河北岸之阳谷、寿张一带,稍事休整,于5日从这里由黄司渡过黄河,在进行了沙土集战役后,于9月26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与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共同执行“大举出击,经路中原”开创中原解放区的任务。

三、抢渡华野一部,实施战略转移

1947年8月中旬,华野外战兵团一部在陈士榘、唐亮指挥下,转战鲁西南地区,尽力与敌军周旋,以掩护刘邓大军南下。敌人错误地判断了我军的作战意图,被华野牵着向黄河岸边推进。华野一部在钳制任务完成后,决定北渡黄河转入休整。

黄司接到命令后,立即指示四大队全部、五大队和三大队各一部火速开赴寿张以东万桥至十里井之间各渡口。由于敌军日益逼近,须坚持昼夜渡河。这次抢渡,打破了敌人迫我华野背水作战的企图。疯狂的敌人一面派出包括五大王牌之一的新五军在内的重兵紧追不舍,一面派出大批飞机严密封锁河面。尤其是到了第五天,敌人先头部队已临黄河南岸,成群的红头飞机盘旋于空中,死死咬住河面上一只只战船,落入水中的炸弹掀起冲天水柱,情况十分危急,战斗更加激烈。到下午4点钟,南岸似有近百名指战员。这时的水兵已经五天四夜没合眼,没顾上吃顿正经饭了,但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争时间、抢速度。当最后两只船载着指战员返回时,其中一只被敌炮火击坏,船上的指战员和水兵10余人负伤,霎时黄水变成了血水。这时另一只船大声向北岸呼救,水兵不等吩咐,得知情况迅速开了一支船过来,到下午9时,在我北岸炮火的掩护下,最后一只船安全返回。这是继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又一次成功的强渡。

四、支援两大战役

1948年9月和11月,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济南战役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先后展开。为了保证战役的顺利实施,黄司所属五个大队(淮海战役时增设第七大队)除在重要渡口留下少量船只待命外,其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为期4个月的运送军事物资的战斗。

五、黄河搭浮桥,激流渡大军

1949年4月,第四野战军在取得辽沈、平津战役胜利后,准备渡河南下,“向全国进军”。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但人多将广,而且装备精良。已具有大炮、坦克、汽车等重型武器。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摆渡方式,就会影响大军南下的速度,进而影响整个战争的进程。为此,黄司官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确定在李桥、孙口两处河面较窄的渡口,用船铺了两条坚固大方、美观安全的水上“马路”——黄河浮桥,创造了黄河史上的又一奇迹。

浮桥是用百余只大船一字靠在一起,船与船之间用扣钉钉上檀条、木板,再用铁丝,大缆绳加以紧固,并且每只船都下了锚,然后在木板上铺上柴草,覆盖厚厚的一层泥土,整个桥体用无数道大缆绳、铁丝、木桩等连接成十分坚固的整体。

浮桥搭起后,可并排行驶两辆汽车,大大加快了过河步伐,四野百万大军七天全部通过浮桥,黄司又一次完成了大军南下的任务。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12月,黄司在驻地召开成立二年半和总结大会。宣布,黄司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了和平建设的需要,编入平原省黄河航运局,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黄司水兵大队为治理黄河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台前县委党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