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鲁西南战役,我第一纵队在豫北反攻胜利结束后,即以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整训。部队普遍进行了大反攻的形势和任务的学习,开展了立功运动,召开了英模大会,展开热火朝天的军事训练,认真学习了野战司令部颁发的“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全纵队上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此时,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也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掀起了支援解放军的热潮,组织了五万余民兵、民工参战。冀鲁豫行署和军区,发动沿河群众,修造了一百二十余只木船,可供部队同时渡过八千人;又组织了渡河指挥部,训练了水手、船工、对预定渡河地区的地形、敌情作了周密调查。

这时,敌人主力正在继续向山东、陕北作重点进攻,在鲁西南及其附近地区之敌均处于防御态势,妄图以黄河天险代替“四十万大军”,阻我南进。从开封至东阿之五百里黄河防线,仅有四绥区刘汝明之五十五师、六十八师共六个旅结合地方团队防守。五十五师师部率二十九旅位于郓城、皇姑庵地区,其四十七旅位于郓城北之肖皮口、蔡家庄、师家集地区,一八一旅位于鄄城、临濮集地区。六十八师位于菏泽,其八十一旅位于东明及其以西地区,一四三旅位于菏泽东北之杜集、白庄、刘庄地区,一一九旅位于菏泽西南之毕寨地区。另有七十师(二个旅)位于嘉祥地区机动。从东阿向东经平阴至长清之线,则有敌二十绥区的两个旅防守。豫北地区有敌王仲廉集团九个半旅,豫皖苏地区有敌四个半旅。

以上情况表明,敌在鲁西南地区河防薄弱,战力不强,但邻近地区尚有一定机动兵力,估计战役起后,当面守敌不能迅速收缩,坚守郓城、鄄城、菏泽等城,迅速从豫北、豫皖苏等地区抽兵来援,而山东敌人一时则不可能抽兵来援。据此,刘邓首长决心于六月三十日发起战役,首先在三百里宽正面上,突破敌黄河防线,迅速捕歼敌河防部队,尔后适时转用兵力及投入预备队,捕歼援敌,扩大战果。

广阔的原野上,到处飘荡着大反攻的嘹亮歌声。刘邓大军的勇士们,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夜以继日地急速进军,炎热的太阳照在战士的脸上,脸都晒得红红的,汗珠往下淌着。我们所经过的各个村庄,妇女们都端出茶水来迎接,儿童团和男女学生唱着亲切愉快的歌声来欢送。热烈的口号声,不时从欢迎的人群里发出来,更给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兴奋。

六月二十四日,我纵队奉命东进,在司令员杨勇同志的率领下,部队由安阳东南之杨庄、镇抚寨等地区出发,经内黄、清丰、山东省之范县、阳谷、寿张等县,行军五天半,进至张秋镇东南、东北之位山、张堂、邵庄集、陶城铺地区展开,准备渡河作战。

我们面临的敌人是国民党部队五十五师,其二十九旅驻守皇姑庵、临黄集、卡寺,维护荷(泽) 郓(城)交通;第七十四旅驻守王道街、肖皮口、黑虎庙,担任河防;第一八一旅驻守鄄城;敌师部驻郓城。敌五十五师沿河工事设置了不少战斗警戒分队。敌五十五师原属西北军,虽不属蒋军嫡系,但防御时对工事构筑较好,善于阵地防守。敌第五十五师在郓城内构筑了不少地堡群及暗堡射击孔等,编成据点式阵地,侧斜射击阵地,形成交叉火网,连结交通壕通向纵深;在城门两侧和内外构有暗堡群,利用城垣外壕,加修成深二至三米、宽三至五米的阻绝外壕,在壕的外缘每隔三至五米设置了三至五道鹿寨,并以火力控制街道,借以纵深战斗中进行小型反冲锋。敌炮兵常以集中射击破坏与杀伤进攻者各种工事和集结的部队;当阵地被破时则封锁突破口,并支援其步兵预备从两侧实施坚决地、连续地反冲锋,企图阻止对方的扩张。敌军官指挥较机械,士气不高,惧怕近战和白刃格斗。依上述,敌之防御正面宽大而兵力薄弱,我纵能一举突破,尔后可采取分割手段迅速歼敌于郓城地区。若敌退守郓城,该城工事较菏泽城薄弱,利于我之攻击;且有郓张(郓城至寿张)公路直通我后方根据地,便于作战物资器材的运送。

依照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我纵队务于六月三十日夜,在黄河南岸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的配合下,分经位山、张堂、林楼诸渡口实行宽正面渡河,尔后迅速分割包围郓城地区之敌。纵队首长决心在突破黄河后,以一部兵力控制滩头阵地,主力迅速分割敌第二十九、七十四旅于郓城外各个歼灭之。我乃以第一、二十旅由位山渡河后,进至师家集、戴庙围歼该地之敌。

    当我们率领部队来到黄河北岸时,驻守的敌军竟丝毫没有发现。午夜十二时整,我军大炮开火了。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河对岸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渡河的帆船载着我纵指战员杀向南岸。我军以第一梯队三个纵队,选定了敌人防御的侧翼和接合部,从八个地段上发起了强渡黄河作战。敌人虽然利用黄河水流湍急,河床宽阔等自然条件,依靠空军昼夜轰炸进行防御,但在我炮火掩护和南岸部队有力的接应下,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十二万余人,在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以突然勇猛的动作在三百余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敌人黄河防线。蒋介石所谓可以代替四十万大军防守的“黄河战略”的神话,只一夜功夫就烟消云散了,也使鲁西南地区之敌,直接暴露在我军强大的突击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也就在这个晚上揭开了。

                                                                                                 (原载《刘邓大军风云录》)


图片1.png

    潘焱  河南省光山县(今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营政治委员、教导队队长、团政治委员、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干事、教员、军事主任教员、队长、营长、高级队队长,冀鲁豫陆军中学教育长,旅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率部多次粉碎了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参加指挥八公桥作战、昆张战役、讨伐汉奸刘本功、阳谷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纵队参谋长,汝(南)正(阳)确(山)指挥部指挥长、工委副书记,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兵团参谋长兼贵州军区参谋长、贵州军区副司令员,志愿军第十六军军长,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室副主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参谋长、顾问等职。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期间,为北京卫戍区各项任务的完成,为首都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潘焱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