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云

黄河两岸摆战场

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以大举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向冀鲁豫区进攻的兵力达十四个师三十二个旅,共三十万人,我区遂成为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刘邓大军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灵活机动转战于黄河两岸。从一九四六年八月到一九四七年一月,先后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滑县、巨金鱼、豫皖边等重大战役,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后,为策应山东和陕北战场我军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发起了豫北战役,战役历时两个月,歼敌四万五千人。冀鲁豫区人民深入贯彻执行“五四”指示,积极进行土地改革;积极参军参战,以保家、保田、保卫解放区;为粉碎国民党政府“以水代兵”,分割、淹没解放区的阴谋,一面加紧修复黄河大堤,一面在沿河各县设立船管所,征集民船,以备黄河归故后使用。 解放区地方部队和民兵,也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这一切,都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滔滔黄河回归了故道,这时,我接到区党委和行署的命令,由我负责设厂造船(我当时是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我和行署秘书长罗士高同志作了研究,并主持召开了沿河各地的专员、县长和黄河修防处主任会议,具体部署了建厂、筹料造船事宜。当即决定建四个造船厂,一个在濮阳县,由李玉峰同志担任厂长;一个在濮县,由胡玉屏同志任厂长;一个在范县,由李廷君同志担任厂长;还有一个建在昆吾县(濮阳、濮县交界处新划的县,后取消)。船厂的厂长和其他干部,都是由黄河修防处抽调的。此后,沿黄北岸各地、县又建起了一些较小的修造木船的厂点。

造船从一九四七年春季开始,黄河沿岸县委、县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对造船、渡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造船的工人,大批木工和造过船的老师傅,都是从沿河各县动员招集的,造船所需的物料由船厂采购。麻可以买到,买不到造船用的钉,就动员群众献铁,另外还组织一些民兵,到敌占区扒铁轨和道钉,组织农村的铁匠设炉打钉。所需木材由区、乡干部和各厂的干部分头在沿河各地找到够船材料的树,就号住,派人伐倒,运到船厂,然后统一作价付款。当时解放区缺乏桐油油船,就派部队掩护到边缘地区和敌占区去采购。

这时敌军已在黄河南岸设置碉堡等河防工事,并用飞机不分白天黑夜疯狂地轰炸扫射,封锁黄河,每天还隔河打枪。为了迷惑敌人,船厂一般都有两个船坞,一明一暗,明的放上小船,是故意让敌人看的。如濮阳南小堤设立的假船坞,敌人看到后,立即在河对岸布设了一个团的兵力防守,而我们造好油好的船只,都隐蔽了起来。开始造船的可以渡一排人,后来造的大了,能渡一个连,有的还能载五六辆汽车,上级给的任务很紧急,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就要造成二百只大船。各县的船管所还征集了不少群众的小船。由于黄河改道的时间不长,群众保存下来的小船还不少,但大船基本上没有了,记得当时只征到了一只大船。那是濮阳青庄一个地主一九三八年造的一只新大船,结果黄河当年就改道了,就盖了一房子把船只保存起来,这次被我们征用了。所有征用的大小船只,都按新旧程度作价付款。

 

                                  组织水手

 

一九四七年二月,按照刘邓首长的命令,冀鲁豫区党委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我被任命为司令员(不久就由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曾宪辉同志继任),郭英同志任政委,刘茂斋同志任副司令员,梁仁魁(八团团长)任参谋长,朱品文同志任政治部主任。指挥部下设政治处及作战、供给和船管等单位,并在沿河各县设立了五个大队。黄河指挥部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渡河水兵。水兵由各县委和县政府负责,动员过去玩过船的人参军入伍。大约一共动员了两三千人,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年龄大的老船工,大部分是青年农民。每个大队下设四个中队(每个中队相当于一个连),每个中队配五六只大船若干只小船,船上的设备如锚、索、橹等当时已全部配齐。这一支部队,上级决定按地方兵团待遇,所有参加大队工作的人员,都算参军入伍了。由于当时缺乏军装,除了大队长、中队长和指挥部的人员穿军衣外,所有水手统统发给便衣,队伍组成后立即进行驾驶帆船的训练,也发了一部分武器,学习射击,为大军渡河作好准备。

                                  大军渡河

 

渡河的前两天,上级命令,要我们连夜在黄河北岸选择渡口,并建立临时码头。渡口共选四处,一处在濮阳的李桥,一处是范县的李翠娥,一处是寿张的孙口,上下长达三百多华里。临时码头都是在捕好的高梁杆上压上好土,打上桩子,以便船只靠岸。

六月二十九日(渡河前一天),又接到命令,要求当天夜里把所有船只运下水,分别集中到四个渡口。这天夜里,动员了相当多的群众。运船下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大船,有的离河较远,拉运困难。当时决定一条船由县政府征集二十头大牛拉运,还有几十个农民的船厂、县、区、乡的干部一起拉运,有的是把船只装在两辆太平车上拉运,有的在大路上垫上木板,高梁杆和麦秸等。用牛拉还不能吆喝,只能用鞭打,以免让对岸的敌人听到声音。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连夜把所有的船只拉动下水,并分别集中到了四个渡口上。按照野司的命令,每个渡口都设立了黄河指挥部,由当地军分区司令员、专员、县长和县委书记负责指挥,黄河修防处的负责人配合工作,船只下水以后,渡河部队按命令进行入阵地。我炮兵部队已前布置在高梁地里,为大军渡河作掩护。

记得是六月三十日黄昏以后,刘邓大军开始渡河,三百多里长的黄河上,滚滚浊流,载浮着大小船只,犹如万箭齐发,驶向对岸。高梁地里的大炮轰击敌军阵地。在白岗这个渡口,部队的指挥员组成突击队,进行了战斗动员,部署了十二只小船,一只船乘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个战士配备一挺轻机枪。每只小船上有一个连长一个指导员指挥,小船的船帮绑上麻、棉花,避免碰撞声。每只小船上面有两名水手,都是在撑过船的人里面挑选出来的,大部分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有的还是党员,觉悟较高,动员报名时非常踊跃。有的同志上船时对领导说,如果牺牲了,请把东西捎到家里;有的党员把身上仅有的钱拿出来缴了党费;渡河时有的同志负了伤,不吭一声,包扎好伤口继续战斗或操作。

国民党曾号称坚固的黄河防线,在我刘邓大军的强大进攻下,很快被摧垮了。据报告,当时白岗对岸的敌人,对我大军渡河没有觉察。当十二条小船载着十二个班的兵力快要接近对岸时,防守的敌人还在河里洗澡,等看到我们的船只时,碉堡里的敌人才向我军射击,这时我们的船只已到浅水区,战士们弃船登岸,集中火力射向敌军,北岸我炮兵阵地发出的一个颗颗炮弹打到敌军的阵地上。刹时在黄河前沿的敌军土崩瓦解,向南溃逃。抢渡部队占领了阵地以后,大小船只继续载运部队渡河,大船载着一个排、一个连的兵力,向对岸驶去。这天夜里,黄河上是十分繁忙的,渡河的船只有的往返了七八个来回。

大部队紧张地渡了三夜。大军渡河后,接着就渡运担架队,运输弹药粮食的运输队,还把一些伤员运回河北岸。在李桥等渡口繁忙的船渡,有四十八天。大军过河以后,在不长的时间里消灭了国民党九个半旅。部队要进行休整,司令部就驻在郓城西部的红船一带。

行署也在黄河南岸紧张地搞工作。黄委会立即动员民工,在郓城、鄄城一带修筑堤防。行署主任段君毅同志告诉我们,刘邓大军要在这里休整一个时期,要求行署把黄河南岸郓城、鄄城、菏泽、梁山等县的工作抓起来。

 

                                     南征出击

 

刘邓大军南征以后,敌人的部队很快就压过来了。敌人以为我军作战以后向北转移,没料到我军却南进了,挺进了大别山,象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敌人的大部队扑了个空。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反攻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刘邓大军南进后,陈粟首长即率领华野大军到这个地区作战。黄河指挥部的任务,除了防止敌特破坏,仍然担负着繁忙的军运任务。陈粟大军在黄河以南地区作战,有时部队在河北休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野战军进关会同华北军区主力进行了平津战役,四九年又南下进军。这时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我军的装备已大有改善,有了炮兵部队,后勤汽车运输部队也大大增加。虽然我们的大船只已增加到二百多只,但仍感到不能及时完成军运任务。黄河指挥部的广大指战员,敢想敢干,在寿张县孙口这个大渡口,架设浮桥。他们克服了黄河流速大、河床都是沙土、船只不易固定的困难,用钢丝绳把大船一只一只联好,用大铁锚把大船固定起来,船上铺上木板,用铁锯钉了,终于开创了黄河大汛期间架成浮桥的先例,大大加快了军运的速度。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黄河指挥部这支两三千人的队伍,和冀鲁豫广大军民一起,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全国解放以后,这支队伍连同船只,都交给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了黄河航运大队,为治理黄河运送石料等物资,继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6.png

王化云,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南馆陶镇人。1908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曾就读于馆陶县立师范、临清第十一中学。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建国人才,1932年出资在北平创办了精业中学。1935年大学毕业后任精业中学校长,参加了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并带领进步学生冲出校门,参加游行,同前来镇压的国民党军警进行殊死博斗,后被指控为共产党嫌疑而被迫辞去校长职务回到家乡。1937年8月赴聊城参加范筑先领导的抗日斗争,12月回馆陶收编土匪队伍和地主武装。1938年初组建冠县抗日政府任政府秘书,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调任邱县抗日政府县长。1939年6月调任冠县县长。1940年夏调任鲁西行署民政处长,后任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黄河河防指挥部司令员等职,1946年至1947年参加了国共两党关于黄河回归故道的谈判,正确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确保临黄,不准决口”的方针,发动群众,修复堤防,保障了冀鲁豫解放区的安全。主持组建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培养了大批干部,为以后开展治黄工作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三门峡工程局副局民,水利部副部长,政协河南省主席等职。1956年至1958年,参加了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领导工作。七十年代以后,他提出有系统地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综合研究,先后发表了《治理黄河的初步意见》、《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考察报告》、《近期治黄意见报告》、《开发黄河水资源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论治黄工作的指导思想》等著述。已离休,现住北京。

    (本资料选自《东昌人物》,中共聊城地委组织部、中共聊城地委党史办公室编,199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