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良  崔家森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20万大军举行战略反攻强渡黄河之前(1945----1946),冀鲁豫黄河河防部门接受了造船任务。开始在黄河南岸建立造船厂,当时的局势紧张,恐遭敌人破坏,我党决定转移地点,于1946年8月的一个夜晚赶到寿张县第七区毛河村后的树荫下安厂。

厂长由赵华英担任,他就在船厂附近的一个极其简陋的小房里办公,食宿非常简单。这天的子夜,敌人飞机进行一阵轰炸,还仍下照明弹,赵厂长不顾个人安危,走出办公室,借照明弹的光亮把整个船厂查看一遍,造船厂并未受到损失。他风趣地说:“这颗照明弹是专为我们服务的。”同志们听后哈哈大笑。

赵厂长回到办公室后,立即召集全厂干部会,在会上他讲了当前形势严峻和造船计划,局势紧、任务大、时间急、条件差是大家面临的困难。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加强纪律性,发扬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保证提前完成造船任务。同夜在柳荫下,不顾敌机轰炸又召开全厂造船工人会议,传达了干部会上的会议精神,为求得解放,船厂的全体干部职工个个精神抖擞,意志坚强,信心百倍。

会议刚结束,购料组长谢广平奋勇报名,要求立即起程,赴寿张、阳谷、郓城、鄄城等地购木料。赵厂长劝阻说:“已是深夜,该休息啦,一夜不休息,怎能支持得住呢?”谢广平说:“夜晚是有利时机,时间太重要了。”赵厂长根据当时处境也就答复了他的要求。就这样谢广平同志带领所有的购料人员披星戴月地出发了,分头到寿张、阳谷、郓城、鄄城等地购买造船所需物料。从此,木、铁、油麻、灰陆续进厂。

造船刚刚一开始,被敌机发现了目标,对船厂进行了轰炸和扫射。为确保造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工人们的生命安全,造船只好再次转移,立即搬到陈楼村西一个林带开阔地里。这里面积大,地势平,北依临黄堤,树木茂密,防御和隐蔽条件较好,就在这里安厂施工了。

开工前,首先举行了典礼,而后厂领导做了周密安排,在施工中100多名工人责任具体,分工明确。木工、铁工各分三组,木、铁结合,麻缆组有需必供,一包到底,经验收下水为止。工人们的生活风餐露宿,非常艰苦,但他们的情绪却十分高涨,干劲冲天,精神可歌。

尽管局势那样的恶劣,生活那样的艰苦,可造船工人们个个奋不顾身,排除万难,致力于造船事业。船厂里的锯声、斧声、凿声,锤声,还有造船工人哼着的小调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有拉锯的,舞锤的,推刨的,捡料的,繁忙而又紧张,谁都不甘落后,展现出造船工人的健壮英姿,犹如少林弟子武场习身。

1947年的2月上旬,由王克江亲手制造的“大1号”(长8丈5尺、宽4丈)船竣工了,船厂举行庆贺典礼。至此一只只大船陆续竣工。

 造船不易,拉船更难。陈楼船坞距渡口10余里,途无滴水,旱地行船,需要很大的气力和采取必要措施。为使平头“大1号”船早日下水待命,上级党组织召集附近各县来拉船的青壮年不计其数。当时人山人海,口号连天,采取船路铺秫秸,挑水和淤泥,用人力前拉后拥,当日傍晚就拉到渡口,促船下水待驶了。

1947年6月30日,刘邓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登上强渡黄河的那只“爱国号”平头大木船即陈楼造船厂制造的平头“大1号”船。

                            (根据中共台前县委党史办公室采访当时造船工人谢广平座谈笔录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