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国庆

    刘邓大军第一次强渡黄河是19472月下旬,由南向北。

1947124日,刚刚结束陇海战役的刘邓大军,分为南北两个集团作战,刘伯承率领第123纵队为北路集团,夺取定陶、曹县等地,邓小平率第67纵队和豫皖苏军区部队为南路作战集团,向陇海路以南方向疾进,发起豫皖边区战役。

在邓小平的指挥下,南线集团攻克了拓城、鹿邑、拓县、太康、亳州等地,北路集团也在刘伯承的指挥下,打下了定陶、曹县、单县等城。

这时,华东野战军已发起莱芜战役,为配合莱芜战役,以便吸引牵制部署在鲁西南之敌王敬久集团军,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部队从陇海路南北向黄河故道北撤。

2月下旬,部队来到黄河故道,刘邓1946年初曾在这一带南进出陇海作战。那时,这里还是黄沙遍地,村庄遍野,可现在,它已变成一片汪洋。

8年前,这里曾是黄河的河床。193869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进,实施黄河战略,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让黄河向东南豫皖一带流去,而这里变成了一片沙漠。8年来,当地居民在沙丘上建起7万多个村庄,过去的沙丘,变为农民养家糊口的沃土。黄河故道的南北广大地区,已成为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的一部分。蒋介石正是看到黄河故道横贯解放区这一特殊地形,才制定了“以水代兵”的黄河战略,企图把黄河归入故道,利用黄河阻止解放区向南发展。一年多来,国共双方多次在开封、南京、上海协商达成关于黄河复故的协议。但蒋介石违背协议,提前堵口,把黄河水放入黄河故道,在黄河故道上生栖了8年的人民来不及搬迁,洪水就流了过来。

当刘邓大军来到寿张县孙口渡口,这里的民工正在昼夜抢修堤坝。

值蒋军正进攻我解放区之时,黄河南北交通以及治河治安等,至关重要,因此,为加强河防,冀鲁豫区党委于1947210日成立了黄河河防指挥部。

刚刚放入黄河故道的黄河水,在刘邓到来时,已流到东阿,但水位很浅,水中还有许多“小岛”。邓小平和野战军司令部民运部长穰明德乘坐一辆吉普车来到黄河边,邓小平察看了一会水情后,思索了一会,对穰明德说:王敬久的部队,正在尾随我军而来,蒋介石又提前堵口,将洪水放入黄河故道,企图将我们隔在黄河以南,以便一口将我们吃掉。现在趁大水还没有到来,要设法在黄河上架起一座浮桥,让部队迅速通过。

邓小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穰明德,并让他用三天的时间必须把浮桥架起。

穰明德不敢怠慢,立即找到黄河河防指挥部和寿张县政府,组织民工,就地取材,用高粱杆、沙土和石头架设桥梁。

北风刺骨,地冻天寒,民工们把高粱杆扎成捆,横竖交错地铺到河底,再用木桩加以固定。第三天,一座长1000多米,宽3米,高出水面约1米的大桥架好了。恰在这天夜里,北风突起,天气骤变,大雪纷飞,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刘邓首长接到桥已架好,河上又结了冰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为解决部队多,桥面窄的困难,刘邓首长命令,在桥上只过汽车、大炮、辎重和伤病员,其余部队一律从冰上徒步过河。

邓小平身穿一件褐色羊皮短大衣,刘伯承穿着他那件在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黄呢军大衣,肩并肩地走过了浮桥。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之后,敌人的飞机才赶来轰炸浮桥,这正好把刚赶来的国民党军隔在黄河以南。

刘邓到达黄河北岸之后,野战军司令部安在寿张县沙河崖村孔月仙家中,部队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接着进行了豫北反攻作战。

刘邓野战军第二次在孙口渡口强渡黄河是1947630日。渡河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赴中原战场作战。

1947515日,豫北反攻战还未结束,邓小平在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治陶主持召开晋冀鲁豫中央局会议,讨论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邓小平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原局,统一领导中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还建议刘邓率部队挺进中原后,由簿一波、滕代远等人主持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工作。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一建议,决定成立中原局,并由邓小平任书记,郑位三、李先念、李雪峰任副书记。

1947年,黄河归入故道,再加上上游连降大雨,所以洪水特别凶猛。刘伯承、邓小平经过多次研究,确定在濮县至东阿这一带150公里间,分8个地段强渡黄河。

蒋介石以为从开封到东阿这一带河面宽、水位深、水急浪大,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所以只以少数兵力布防,这样,所谓可抵得上“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便成了一个不设防的防线。

刘邓野战军司令部设在寿张县城南白腊仝村孟家胡同,因为这里近邻黄河(只有三华里),再者离黄河河防指挥部(驻现台前县长刘村)也只有三华里,寿张县又是一个老区,黄河南北都属寿张县管辖。1纵队司令员杨勇又长期在这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地理情况比较熟。再说,刘邓大军今年2月下旬刚从这里渡过一次河。黄河河防指挥部为了加强黄河南北交通,又在陈楼(今属台前县马楼乡)设立了一个最大的造船厂,建造了一条最大的船,命名为“爱国号”大船。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寿张、张秋两县分别组织了40名水兵、250名水手。所以刘邓首长把渡河指挥部设在了这里。有些史料上认为刘邓大军渡河时,司令部设在寿张城西北的沙河崖村,其实那是刘邓19472月下旬北渡黄河时司令部驻扎之处。据笔者考查,南下时,野战军司令部在寿张县城南白腊仝村孟家胡同,并曾在胡同口的一所小学教室里,刘邓首长召开了各纵队司令员会议。

1947630日晚,第6纵队的先头部队在范县李桥渡口渡河,2纵的先头部队在范县林楼、寿张的孙口渡河,1纵的先头部队在寿张孙口、林楼渡口渡河。

194771日,在白腊仝村孟家胡同口的小学教室里刘邓首长召开了各纵队军政首长会议,布置了渡河之后的行动方案。

194774日晚,刘伯承、邓小平在孙口渡河,乘坐“爱国号”大船,由水兵队长把他们送到对岸。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孙口渡口一直是刘邓大军的一个重要渡口,后方的物资供应都要从这里进行转运,前线的伤员也要从这里转到后方,在战场上被俘的敌将,也要从孙口转入后方。到后来,陈、粟大军又两次从这里渡河南下。直到1949年全国解决,孙口渡口一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被当地人民称做“大军渡”、“将军渡”。

                                                                            (本文选自《台前文史资料》第三辑)